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公交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业务。
1、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项目包括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山洪沟建立0-12小时逐1小时、12-72小时逐6小时、72-168小时逐24小时精细化到隐患点的风险预报产品。
2、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业务:项目包括气温、降水等重点要素逐小时的预报检验和预警信号检验,进一步提升预报产品在风险预警业务中的支撑作用。
地质灾害预警有几种
地质灾害预警包括蓝黄橙红四个级别:蓝色预警是指预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一般;**预警是预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橙色预警是预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红色预警是预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是指地质和气象部门依据当前环境发布的灾害预警。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每年汛期(5-9月)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发布,目的是提醒被预警区的干部和群众防范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按照未来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地质灾害预警分为五级,分别为:一级:可能性很小;二级:可能性较小;:可能性较大(通知监测人员和威胁住户注意);四级:可能性大(预报阶段,停止外业,各岗位人员到岗待命);五级:可能性很大(警报阶段,无条件紧急疏散,密切观测)。
质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划分
地质灾害预警有五种,分别为巨灾、大灾、中灾、小灾、微灾,按照未来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来划分。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主要分为五大等级:
一级:提醒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小。启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巡查。
二级:提醒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预报预警时间内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4小时监测。
:注意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预报预警时间内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并24小时监测;取防御措施,提醒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居民、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以防天气突然恶化。
四级:预警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大。启动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区居民临时避让方案;暂停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户外作业,各有关单位值班指挥人员到岗准备应急措施。组织抢险队伍,转移危险地带居民,密切注意雨情变化。
五级:警报级,24小时内,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启动不稳定危险斜坡威胁区居民临时避让方案;紧急疏散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居民、学生、厂矿、企事业单位人员,关闭有关道路,组织人员准备抢险。
法律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第十四条 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国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第十五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第十六条 国家保护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
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
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国土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国土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批准后公布。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主要灾害点的分布;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三)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第十九条 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啥是地质灾害**预警
法律分析:目前,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分为4个等级:1级,风险很高;2级,风险高;3级,风险较高;4级,风险低。通常:4级不发布相关信息,用绿色表示;3级发布预报信息,用**表示;2级发布预警信息,用橙色表示;1级发布预警信息,用红色表示。
法律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第十四条 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县级以上人民国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我国气象灾害等级分为几级?各表示什么程度的灾害
地质灾害**预警信号是指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高。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划分:
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分为四级,由弱到强分别为:
蓝色(四级):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有一定风险。
**():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较高,为准备级,告知到受威胁群众及相关工作人员,做到思想警惕,行动上有所准备。
橙色(二级):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风险高,为待命级,为撤离做好一切准备。
红色(一级):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很高。为撤离级,按照防灾减灾预案确定的路线、地点进行有组织的撤离,如发生灾害要同时组织开展自救互救行动。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含义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指自然、气象等相关部门根据地质背景、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化规律,结合降水情况及天气预报预测结果,通过会商、研判,作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预测,并联合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取相应预防措施的行为。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发布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我国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自然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质灾害**预警信号
以上内容参考:淮南市人民-什么是地质灾害**预警?
1、Ⅰ级预警:特别重大(红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或者多省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2、Ⅱ级预警:重大(橘**)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达4级。
3、Ⅲ级预警:较大(**)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4、Ⅳ级预警:一般(蓝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扩展资料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随着时代发展,气象预警的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10种,为人们所熟悉的黑色台风预警信号将退出历史舞台。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
而原有的台风、暴雨、寒冷3种预警信号的黑色预警信号将成为历史,统一以红色为最高等级,由原来的“白、绿、黄、红、黑”改为现在的“白、蓝、黄、橙、红”;暴雨预警信号和寒冷预警信号原规定按“黄、红、黑”来分等级十种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预警级别本文链接:http://www.frpt.cn/tqyb/1092.html
免责声明: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