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气污染 北京天气污染预报

对于每一个在北京学习工作的人来说,酷热难耐的夏季总是一年之中最让人难受的季节。也许你会感到奇怪,纬度并不低的北京在夏季总是高温不断,专家多年研究后发现,“热岛效应”是引发京城持续高温的元凶之一。

“热岛效应”到底是怎样一种物理现象?它又是如何深刻改变着北京的环境与气温?曾对“热岛效应”和北京气候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刘树华教授向记者讲述了“热岛效应”的奥秘。

现代都市的地表构成让能量吸收多散发慢,整个城市就像一个“热岛“。

原来,在我们所生活的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里,地表是由水泥、混凝土和柏油马路所组成,而郊区的地表是由植被和土壤组成的,两者的热量平衡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别。

城市特殊的地表使它吸收的阳光的热量要大于土壤,而且日益普及的空调等电器设备、数以百万的汽车以及各种人为的热量,也因此而被超量吸收。

所以城市地表对热的储存要远远大于市郊地区。加之城市的上空大气比较混浊,温室气体含量较高,明显影响地面长波辐射的散失,由此导致温室效应。于是在建筑密集的城市里其气温要明显高于周边的郊区,使城市就像一个“热岛”一般。

刘教授告诉记者,由于地表的特征导致地表温度升高,空气受热后会形成热气流上升,在大气平衡作用的影响下,近郊等城市边缘地区的空气就下沉补充到空气上升的区域中,如此有上升有下沉,就形成一个动力学的热岛环流。

热岛环流对城市降水有很大的影响,通常空气在温度不断上升时形成上升气流,很容易形成对流型天气,从而导致市区降水强度增加。在北京这种天气的代表就是午后经常发生雷阵雨。

北京热岛环流引发大气污染进一步恶化,就连西郊地区也没能幸免。

值得关注的是热岛环流在增加降水的同时,还使大气污染进一步恶化,在城市产生的污染通过环流进一步影响城市。刘教授以北京三面环山的特殊地形下,介绍了热岛效应的表现形式。在白天,同等高度市郊西北的山区接受的能量比平原区的多,温度升高快,在其上空会形成一个上升气流,继而带动平原气流形成南风,然后再影响到山区。到了夜间,同高度的山区热量损失要比平原快,再加上人为热岛效应,到晚上9点以后就转成北风,先从山区生成,逐渐影响到城市。

所以北京一年四季都是晚上北风,白天日出以后逐渐转成南风,晚上再逐渐转成北风,如此造成了一个区域气候形成的问题,这些污染物在深秋及冬季的时候,白天送到山区存起来,在没有大的天气系统入境时,污染物到了晚上10点会再被环流送回。深秋和冬天季节如此连续五天后,北京的污染指数就达到五级了。

刘教授指出,如果在城市周围全是平原的理想状态下,城市的发展一定会导致热岛环流增强。由于北京地形的特殊可能情况又会略有不同,北京市区和郊区的温差和压力差造成了热岛环流的形成。根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硕士胡晓明数值模拟和观测研究,城市的中心和郊区地面温度差6℃,长期温度相差1-2℃。北京不同城区温度差别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程度及人口有关系,总体来看西部比东部的温度要高,七月14点的气温平均值海淀的温度要比朝阳高1℃左右。

减轻热岛效应必须减少大热容量的地面面积,增加绿化更是不能缺少。

问及导致北京高温灾害各种因素中,是热岛效应是否起到关键作用。刘教授表示,从全球变暖的增温幅度来看,十年才增加0.4℃左右,所以就北京而言,全球气温变化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的。北京高温灾害,主要是高低温自然变化周期中,高温年和北京热岛效应迭加在一起的结果。所以取有效的办法治理热岛效应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刘教授强调,城市要减缓城市热岛效应,首先必须减少城市大热容量的地面面积。目前北京一般建筑是水泥结构,路面是柏油马路,它们吸收热量很大。其中柏油马路的黑颜色反射率非常低,所以在同样区域,其吸收的热量要大大高于颜色浅的地方。

如果城区楼顶都绿化,或者建成休息场所,比如游泳池等,就既减少了热量增加,又增加了设施。在日本东京,很多楼顶用作网球场,游泳池,或者建成花园式楼顶,以有效地减少热岛效应发生,楼顶不利用的极少。研究表明如果北京市植被面积增加30%,温度要降低2-3℃,目前在北京楼房占据地面的面积30%还要多,大多数老式楼顶都可以实现有效绿化,所以植被增加30%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对于路面,应该有意识地多普及蜂窝状的结构,因为使用蜂窝状的地面,可以有效地改变地表的热量平衡,自然打通地面上下的水分和热量的流通,在地面水分蒸发中,使地表温度减低3-4℃。拆去围墙、改变楼群方向以提高地面通风效果是降低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

刘教授曾经对城市小区进行研究,发现这里几万人住在50多栋楼中,楼群排列密集,加上绿地面积减少,由于楼房是吸收热量非常大的水泥体,热岛效应非常明显,增加高度减少建筑面积,如果盖成十栋大楼,将原来建楼的大部分面积变成绿地,增大了地面通风量,优化了地表热量平衡和动力学效应,热岛效应迅速降低。

他告诉记者,通风量对城市热岛效应也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沿海城市,街道与海岸线垂直,就可以充分利用海风通风量,城市无论是利于清洁还是降低热岛效应都会大大改善,如果城市建筑都和海岸线平行,对城市散热有很大影响。

针对北京单位实体围墙过度的情况,他建议将一些单位的高院墙拆掉,建成栅栏式,增加空气流通,而且为适应北京北南风向的特点,在以后修建建筑时要注意调整走向,全部是东西板楼是不可取的。如果建筑结构能够保证,冬季光好,夏天一定要有通风量,就可以减少在取暖和制冷中产生的热量。

你会因为雾霾离开北京吗?

可以到天气预报网上查询,了解雾霾形成的原因我们不能改变自然但是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有责。

人为因素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

第一: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 卡车等。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但随着汽车技术进步以及油品质量的上升,环境管理者发现机动车尾气对雾霾天气形成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作为一些汽车拥有量较大的城市,管理者依旧需要控制机动车排放标准,避免雾霾天气的形成。

第二: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第五:可生长颗粒,细菌和的粒径相当于PM0.1-PM2.5,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特别是油烟的颗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转化成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雾霾中的生物有毒物质生长增多。

第六、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4] [5]

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的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如今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空气质量在扩散条件较好时能达标,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就会立刻下滑。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

北京连续污染天气,沙尘暴和雾霾哪个更好治理?

说实话,我还真有可能因为北京的雾霾而选择离开北京。

起初选择来北京是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广告学,而在家乡那个小城市里是没有大型专业的广告公司可供选择的,也是看中了北京机会多多就业面更广,虽然需要面对高昂的房价和吃饭、交通成本,但是还是毅然决然的买了张火车票自己一个人杀到北京……

来到这边以后,也有很多事情不断刷新自己的三观。比如差到爆的水质,刚来北京的时候,用水壶烧完水之后,水壶上会有厚厚脏脏的一层水垢,而且喝的水里也有白色的不明物体,让人惊呆这里的饮水安全问题。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城市,水质非常好,所以刚来的时候强烈的反差让我特别不适应,都不敢喝自来水烧出来的开水,只敢喝矿泉水,后来也就破罐破摔了。

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北京的雾霾,尤其是冬天,经常连续很多天都见不到太阳,空气中弥漫着脏臭味,有些时候天都已经变成了**,好像世界末日来临了一样。本来对雾霾没有太多的认识,但是自从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上》的,真的觉得雾霾是一个太可怕的东西了,那些PM2.5会悄无声息的吸入你的鼻腔,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对器官有很大的损害,并且对皮肤也很不好,这点我深有感触,自从来了北京,我的皮肤越来越差了,会长很多痘痘,并且脸爱出油,毛孔会长出很多黑头,额头还冒出很多粉刺(&>_&<)。每当雾霾来临,看到街头一个个戴着口罩面无表情的人,会觉得好像行尸走肉一般可怕。

真心觉得北京虽然很好,但是生活质量真的很差,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逃离北京了,如果要选择一辈子待的城市的话,我想我不会选择这里。

对于自然环保问题,我想说无论哪个都不好治理,个人觉得雾霾其实是比沙尘暴好治理一点的。

首先先说说沙尘暴,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浑浊,沙尘暴来源已久,起因和人类其实沾不到多大关系,除了靠近人类居住地外,沙尘暴准确的来说是一种自然场景,只是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发展,沙尘面积扩大,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在渐渐提升。沙尘暴虽然危害多,但过程也是自然生态系统所必不可缺的部分,只是因为对人类有害被定为了自然灾害。

沙尘暴的小颗粒容易深入呼吸管道深处,大颗粒物容易被鼻腔吸入气管和支气管引发炎症,同时沙尘暴也容易引起病菌传播,所以我国对沙尘暴的治理从1987年就开始了,在西部有一处总面积6000亩的项目区,它便是中国合理利用沙地,开展生态建设的一个示范项目,中国在对沙尘暴的治理上不仅花上了大量的时间,大量的金钱,但现在依然没有一点好转,反而进一步有些恶化。

目前除了国家项目对沙尘暴治理的支持,各大公益组织,金融公司都有对沙尘地区提高植被 的措施和记录(蚂蚁森林等),可以说中国在治理沙尘暴的问题上一直没有松懈。

但是,雾霾的情况就不同了,虽然他们都是空气类的危害,可在治理的问题上,后者没有前者那么努力,甚至刻意的回避这些问题。

雾霾形成的原理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在空气不流动时产生的一种污染现状,成因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都在污染源身上,而污染源几乎都是人类造成的,如工厂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不仅含有重金属毒物,其颗粒更为微小PM值只有2.5,对人类肺部造成极大的伤害。某些厂家为了减少资金输出,偷偷不装净化排污的设备,许多当地为了GDP对这种事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与我国类似的英国,在1952年也爆发了灾难性雾霾,约有10万人因此患上哮喘等呼吸道疾病。4天时间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去世。这些都让英国下定了治理空气的决心,伦敦花了30年摘掉了“雾都”的称号。

杭州G20蓝,北京的APEC蓝都告诉我们雾霾并不是不能治理,也不是自然问题,一切都出现在人类自己身上。雾霾的问题只不过出现在,利益比人的生命还重要吗!

本文链接:http://www.frpt.cn/tqyb/20969.html
免责声明: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