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七日天气预报 北京七日天气预报查询表最新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
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
(
)》,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 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 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任主任,
、
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
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 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 央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 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
为主,力争
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
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
。
苏联第一颗
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
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
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
由钱学森、
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
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 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
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由
、裴丽生、钱学森、赵
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
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
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
发射试验成功。
精确命中目标,实现
。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
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
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
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
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
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
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 于“五·一”节在
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
日,中国发射了
卫星“实践一 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 获得成功。
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
发电致贺。 六月十日,在
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
、
、
、
、
等***出席,作重要讲 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发电致贺。
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中央发电致贺。三十日, 在北京
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中央发电致贺。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
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
”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 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 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
,把
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 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
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 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国第一座
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 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 进型运载火箭在
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 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为
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
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
“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
”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
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
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
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张道恒(安徽省
市城郊中学)
一、迅速发展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81年
,中国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年4月8日,中国用新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首次将东方红2号试验通讯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静止轨道运行,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和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1988年9月7日,中国长征4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风云1号A气象卫星,它表明中国是世界第四个掌握发射
卫星技术的国家和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1999年5月10日,长征4号乙火箭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并把风云1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65次飞行,总计发射卫星80颗,其中中国卫星51颗,外国卫星29颗。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
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
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
的卫星
。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目前,中国
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飞速发展的中国卫星技术
自1968年2月20日
成立以来,中国的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研制成功了实验卫星、返回式
、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并在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年4月8日,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了5颗东方红2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着全国30路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和8000路
的传输,使全国收看电视的人口
由30%提高到83%~84%。1997年5月12日,载有24个
转发器的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顺利入轨,它可同时转发6路彩色电视和近8000路
电话,相当于6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能满足200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卫星通信的要求。
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国先后发射了3颗风云1号极轨气象卫星,1997年发射了首颗
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而且还大大加速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使其在天气预报、减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7月~8月,
遭受特大
,要不要分洪是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
资料,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天气变化趋势,帮助政府作出了不分洪的决定,使40万人免离家园,4万公顷良田免遭水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6亿多元。
1975年11月26日到1996年10月20日,中国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16颗安全回收。回收成功率达94%,这些返回式卫星是
卫星,它所获得的卫片具有
较大、图像清晰、
等级较高、视野开阔、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在
普查、
、水利建设、地图测绘、
、铁路选线、文物考古、
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修建
时,最初认为桑乾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铁路需绕行40千米,还要占用数千亩良田,后对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卫片研究后发现,桑乾河的地质条件可让铁路通过,这样就为国家节省了4亿多元的投资。
1988年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联合研制
的协议书,并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利用星载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数据,用以进行地球
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获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等特点,可在国土整治、农林、水利、地矿、测绘、海洋和环境等方面大
。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中国没有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
三、中国已具备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
乘“东方1号”
进入太空,开创了载人航天之先河。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
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屏障和克服
,把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
扩展到太空,更广泛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
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苏(俄)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
40多年来,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以
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在运载器、测控、发射场和返回式航天器等方面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都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中国目前已拥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运载工具。前苏联和美国第一代
东方号和水星号重量分别是4.73吨和1.8吨;第二代飞船联盟号和
号的重量分别为6.9吨和3.8吨,而中国现有的长征2号E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已能把9.2吨有效载荷送入
,上述苏(俄)、美两代载人航天飞船均可被它发射入轨。
其次,中国研究空间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已有20多年历史。早在196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进行了航天生物学、医学试验。1990年10月,中国首次载有
的科学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8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搭载的有
、
、蚕卵和植物种子等
。试验显示:中国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是成功可靠的。
第三,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不载人飞船的发射试验。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
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又有新的重大突破。
此外,中国目前有两名航天员被派往俄罗斯接受培训,还有一批航天员在国内太空人培训基地接受训练。总之,中国已具备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中国的载人航天已万事俱备、
获得天气资料的方法
古代有天气预报。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气象观测的记录。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卜辞中就有天文、气象、预测天气的记载。
到了宋代,随着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气象方面的观测活动更加丰富,观测方式也多样化。下面来说说宋代的天气预报。
1、报晓人,专门的天气预报员。
在宋代,大城市里的报晓者,就担负着报告天气的任务,市民每天早晨起床,就能“收听”到报晓人带来的当日气象服务。
根据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的记载,每天清晨四更前后,当杭州城周边的寺观开始鸣钟之时,寺观中的行者头陀就会沿街报晓兼报告天气。
若晴则说“天色晴明”,阴则说“天色阴晦”,雨则说“雨”。其报告的方式主要是寺观庵舍的行者头陀在划定好的区域内,沿街敲打铁板或木鱼,口头报告天气,为上朝的官员、宿卫的士兵以及市民服务。
当时对报晓人可能有较为严格的约束,即使是风雨霜雪等恶劣天气里,报晓人也不敢有一日停歇。
2、专门的气象预报机构
宋代气象预报分为朝廷、军队和民间等系统。朝廷的气象预报主要由太史局、翰林天文院两个机构负责。两套机构并存,互相验证,确保准确。
太史局中,具体观察天象、气象的是崇天台,又称禁台。翰林天文院也有精密高端的设备,宋史记载 “置浑仪于翰林天文院之候台。”而且有专职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培养的学生都是本院的后备专家。其学生不乏颇有成就者,典型如史序:“史序字正伦,京兆人。善推步历算,太平兴国中,补司天学生。太宗亲较试,擢为主簿。稍迁监丞,赐绯鱼,隶翰林天文院。雍熙二年,廷试中选者二十六人,而序为之首,命知算造,又知监事。”
军队另有一套气象预报,《武经总要》中的《天地日月星辰风云气候之式占候诀》5 卷,就是古代军事气象的汇总。
对一时一地社会生产、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民间单纯、实用的气象预报。在前代丰厚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宋人已经掌握运用气象的基本规律,按当地具体情况预测天气,为农业、手工业生产、商业及出行、船舶航行提供了依据。
这些经验,多凝聚为谚语,可称之为气象谚语,既有短期,更多中长期气象预报,表现出一个季度或一年的气象变化规律。正是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大大普及了民众 的气象知识和气象预报经验。
3、专门的气象预报图书
宋人的气象预报无疑是建立在前代总结的基础之上,有关气象及预报的图书。
除了王安礼等重修的北周庾季才《灵台秘苑》15 卷号称古代占候四大著作以及前言邢昺的《耒耜岁占》 外,南宋学者郑樵也曾系统地列出《占候风雨赋》《云气图》《气象图》等气象典籍目录17个。
《宋史》收录《云气测候赋》和《占候云赋式》等气象典籍目录26个。占候文献之多,足以说明当时占候术的兴盛。
4、准确的预报结果
历代积累的经验、技术和精密的设备,使宋代气象预报颇有成绩,有时相当准确。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公元1076年某一县城发生龙卷风的情况,是东亚关于龙卷风方面的最早记录,他阐述了彩虹形成的原因,记载了“球形闪电”。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十二月七日,太史局预报两天后有降雪,果然到了九日,一场大雪如期而至:“二年十二月丙 辰,大雨雪。前二日,太史言:月有苍白晕,西有黑气丈余,占云雨雪之象也。至是果验。 ”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四月六日,一场大约八级大风自西北袭来,刮的昏天黑地。“大风起西北,飞砂折木,昼晦数刻,命中使诣宫观建道场禳之”。显然是场沙尘暴。
这场大风早有预报。“四年二月,月犯箕。占曰:有大风。其年四月,西北大风起,飞沙折木,昼晦数刻。”根据天文变化,提前两个月预报一场大风,难能可贵。
信阳市七日天气预报
获得天气资料的方法:气象局官网、天气预报APP、智能音箱、社交媒体等。
1、气象局官网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气象局都会在其官方网站上提供天气预报和实时天气信息。通过访问官网,我们可以获取到当地的天气预报、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等详细数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气象局官网可能会有不同的网址,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
2、天气预报APP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人习惯使用天气预报APP来获取天气信息。这些 APP 通常会提供实时天气数据、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气温曲线图、紫外线指数、空气质量指数等。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知名的天气预报APP,如AccuWeather、Weather Underground、小冰天气等。
3、智能音箱
智能音箱也可以帮助我们查询天气情况。只需通过语音指令,比如“今天天气怎么样”、明天会下雨吗”等,智能音箱就会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天气数据源,为我们提供最新的天气预报信息。目前市面上有许多智能音箱品牌,如Amazon Echo Google Home、小爱同学等。
4、社交媒体
许多气象机构和气象爱好者会将天气信息发布到社交媒体上,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Twitter 等。关注这些账号,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发布的天气资料来获取最新的天气情况。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的天气预报账号,比如微博上的“微天气”、“中国天气网”等。
天气预报的内容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中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2012年2月29日要去厦门旅游了,心情很好,但不知道这段时间女孩子都穿什么呀?纠结,求教了!
今天(除夕)
1~-5℃
阴转多云
微风
明天(初一)
2~-5℃
晴
微风
后天(初二)
4~-4℃
晴
微风
怎么查看已过的天气
基本就是春秋的服装
我前年就是这时候去的 温度还可以 晴天就是春装 阴天就是秋装
厦门七日天气预报
29日星期三 白天 多云 高温 16℃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多云 低温 14℃ 无持续风向 微风
1日星期四 白天 多云 高温 20℃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多云 低温 16℃ 无持续风向 微风
2日星期五 白天 多云 高温 22℃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阵雨 低温 15℃ 无持续风向 微风
3日星期六 白天 阵雨 高温 18℃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阵雨 低温 15℃ 无持续风向 微风
4日星期日 白天 多云 高温 18℃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阵雨 低温 16℃ 无持续风向 微风
5日星期一 白天 阵雨 高温 20℃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阵雨 低温 17℃ 无持续风向 微风
6日星期二 白天 阵雨 高温 20℃ 无持续风向 微风
为什么说古人的天气预报藏在古诗里,描写天气的古诗有哪些?
查看已过的天气情况方法如下:
工具:华为MateBook14、系统Windows10、软件软件百度9.1。
1、查历史天气可以使用历史天气查询2345网,输入这个名字,百度一下然后再点击2345天气预报的网址。
2、进入到2345天气预报网站之后,点击历史天气。
3、然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省会城市的最近一段天气情况。点击最下方的上个月,可以以此类推查询过去的天气。
4、点击本地省会城市后面的切换国内城市,下方出现方框,点击方框后面的向下黑三角,就可以选择自己想查询的省份和城市,选择好后,点后面的确认。
5、点确认之后,该城市的最近半个月天气就显示出来了,点最下方的上一月,可以查询该城市以前的天气情况。
6、点右上角日期后面的白色向下三角,可以输入想查询的年份和月份,输入后在左侧就会显示当时年月份该城市的天气情况。
秋游原上
白居易
七月行已半,早凉天气清。清晨起巾栉,徐步出柴荆。
露杖筇竹冷,风襟越蕉轻。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
新枣未全赤,晚瓜有余馨。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
自我到此村,往来白发生。村中相识久,老幼皆有情。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是时新雨足,禾黍夹道青。
见此令人饱,何必待西成。
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寄陕州姚中丞
刘禹锡
八月天气肃,二陵风雨收。旌旗阙下来,云日关东秋。
禹迹想前事,汉台馀故丘。徘徊襟带地,左右帝王州。
留滞悲昔老,恩光荣彻侯。相思望棠树,一寄商声讴。
已凉
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文链接:http://www.frpt.cn/tqyb/6644.html
免责声明: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