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泉天气预报7天 陕西石泉天气预报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春秋时代的晋国,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流亡国外十九年。晋国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随,在重耳最危难的时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经常讨论救国、治国方略,关系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将来能做国君,一定重报介公之恩。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打回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复国之后,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却没有给经常提意见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赏赐的东西。介子推不屑与整天在晋文公身边阿谀的小人为伍,更为晋文公复国之后没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于是带着老母上了绵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有人开始议论了,说晋文公忘恩负义,不用贤臣,晋文公慢慢地也听到了这些议论,他似乎感觉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对,赶紧叫人去请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去绵山隐居了。为了让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昏君,平息人们的议论,晋文公急于找回介子推。他带领群臣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
绵山涧壑万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岖,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么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心里起急,但也无可奈何。晋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来,辅佐晋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却怕介子推回来,夺了自己的恩宠。一个手下向晋文公谏言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烧绵山,介子推怕伤了老母,一定会出来见您。乱了方寸的晋文公见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涂地纳了这个主意,命人在绵山上放起火来。时值仲春,风大物燥,烟火吞没了整个绵山。大火烧了几天也没有见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已经和母亲被烧死在山顶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对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语,扶着被烧死的大柳树不禁嚎啕大哭。他让人将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岭之上,改绵山之名为介山,“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同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以示纪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晋文公到绵山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来吊祭,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复国之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张,感慨万千,下令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晋文公整肃政务,发展生产,晋国终于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国家影响力的增大,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流行于大江南北,唐代诗人卢象赋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其实,寒食习俗起源于古代钻木取薪火之制。清明作为一个节气,远在周代也已经确定。寒食节、清明节不过是统治者用国家命令的形式强化了,并流传下来。此后,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节的习俗渐渐融入了清明节。清明节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人们在清明之际怀念逝者、祭祀先祖渐成习俗。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关于美味烤羊的诗句
人口:约44万人
人口密度:137人/km2
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东接佛坪、石泉县,南邻西乡县,西毗城固县,北界留坝、太白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1′~108°33′,北纬33°02′~33°43′之间,东西宽约56公里,南北长约76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西汉高速、108国道,阳安铁路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历史文化悠久,自然丰富,交通四通八达,开发前景广阔,古为“汉上明珠”,今称“朱_故乡。”是黑米的原产地, 洋县辖16个镇、10个乡:洋州镇、戚氏镇、贯溪镇、龙亭镇、谢村镇、马畅镇、胥水镇、溢水镇、磨子桥镇、黄家营镇、黄安镇、黄金峡镇、槐树关镇、金水镇、华阳镇、茅坪镇、白石乡、长溪乡、四郎乡、关帝乡、窑坪乡、草庙乡、石关乡、秧田乡、桑溪乡、八里关乡。
历史沿革
洋县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定居.古属梁、雍之域.晋以前为城固县辖地.西晋泰始三年(267年),始在境内置兴道县、黄金县。 其后,时局多变,郡县频设。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设洋州。唐乾元元 年(758年)起为洋州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洋州为洋县。中华民国2年(1913年),县地属汉中道,17年(1928年)撤道,行省、县制,洋县录属陕西省。1931年8月,成立了洋县地下县委,机关驻地在洋县中学。1949年12月4日,洋县组织紧密配合中国第二野战军五十七师由安康西进部队,胜利解放洋县,14日,宣告洋县委员会、洋县人民正式成立。直至1961年9月,县域前后共有七次变动,之后迄今,县域再无变更。自解放以来,一直是汉中市(地区)的属县。
行政区划
2002年4月,县委、县决定撤销本县阳河、铁河、坪堵等6个乡,将全县32个乡镇合并为26个乡镇。至2003年末,本县辖16镇,10乡,366个行政村,249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26个乡镇(按经度排列)是:洋州镇、戚氏镇、贯溪镇、龙亭镇、谢村镇、_水镇、溢水镇、马畅镇、磨子桥镇、黄安镇、黄家营镇、黄金峡镇、草庙乡、槐树关镇、金水镇、茅坪镇、华阳镇、桑溪乡、白石乡、四郎乡、关帝乡、窑坪乡、石关乡、秧田乡、八里关乡、长溪乡。
人口状况
2002年底,全县总户数123043户,总人口4400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382人。总人口中男236444人,占总人口的53.73%;女203639人,占总人口的46.27%。男女之比116.11:100。全年出生人口3884人、死亡人口2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9‰。现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人口平均年收入1570元,生活在贫困线下(标准是年人均收入693元)的人口数量是92510人,31503户,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1%。(2008年2月)
2003年,全县总户数133260户,总人口4346人,其中非农人口66607人。总人口中男2341人。占总人口的53.43%;女204775人,占总人口的46.57%,男女之比为114.75:100。全年出生人口4030人,死亡人口299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洋县气象局是国家事业单位,集业务、服务、管理于一体,承担洋县气候监测、预报服务、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安全管理职能。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令社会满意,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为地方领导提供防灾减灾决 策服务,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发展气象科技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进入九十年代,业务现代化建设迅速。如今,单位建成局域网,开通了电信Adsl和移动光纤宽带,气象数据集实现自动化,气象观测的编、发报和统计报表全部电脑化,办公实现无纸化;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气象资料接收、处理完全自动化.一个颇具现代化的“气象防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已经建成1.84‰。
地形地貌
洋县东部为秦岭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和巴山向东北斜落的山麓交汇处;中部汉江自西入县境,汇南北22条支流横贯其中,切割而下,形成90余里黄金峡;北部山地为东西走向,是我国巨型纬向构造带的一部分,属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以来的仰斜断块构造,在新生代强烈褶皱块断作用和第四纪古冰川作用及现代流水切割作用下,形成东、南、北三面环山,一面迎川。全境地势北、东部山坡高陡,中、西部川道低平,南部浅山丘陵地带低缓。根据地貌分为:中西平川区,占6.7%,一般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东、南、北山地区,占72.2%,一般海拔在950米以上;南、北丘陵区,占21.1%,一般海拔在550~840米之间。境内最高点华阳昏人坪梁,海拔3071米;最低点黄金峡的白沙渡,海拔389.7米。
县城驻地
洋县县城位于洋州镇内,属县委(驻地:县城文明西路)、县人民(驻地:县城卫生街)机构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县城距陕西省会西安市约195公里,距汉中市56公里,海拔476米。2003年底,城区总人口约5.4万人,县城面积8.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1.2%。
①2007年10月西汉高速公路的建成缩短了洋县与省会西安的距离!
西安荷池寨—户县崂浴口30.9公里,户县崂浴口—洋县槐树关147.73公里 洋县槐树关— 洋县洋州镇约17公里
河流状况
洋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汉江、_水河、溢水河、_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沙河、东沙河和椒溪河10条河流。其中,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境内流长84公里,天然落差84.5米,流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
洋县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2002年全县气候总的特征是:温度高、降水少、日照 充足.气候概况是:年平均气温15.2℃,较历年平均值偏少0.8℃,年降水量682.3mm,较历年平均值偏少20%,日照2010.6小时,较历年平均值偏多15%,年极端最高气温38.2℃,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气温-6.8℃,出现在12月.
2002年气候变化最大的是6月8日~9日的特大暴雨。全县累计降雨量达69mm以上,其中秧田、金水等暴雨中心地区累计降雨量达269mm,境内江河水暴涨,沟溪山洪暴发,塘库爆满洪溢。汉江、_水、溢水、_水、酉水、金水河等主要河流均出现近年来最大洪峰流量。金水河9日凌晨2:30~4:30洪峰流量达4400m 3/s,下泄水头高达6m,为历史罕见。
2003年气候特征是:气温高,降水丰富,日照偏少.气候概况是:年平均气温14.7℃,较常年偏高0.3℃,年降水量935.3mm,较常年偏多11%,日照1543.8小时,较常年偏少12%,年极端最高气温37.0℃,出现在7月31日,最低气温-6.3℃,出现在1月6日。
全年出现暴雨3次,分别是:8月29日,降水量59.4mm,9月6日,降水量61mm,9月19日,降水量65.5mm。
自然
土地
2002年底,洋县土地总面积47962.3亩,其中农用地 4413671.4亩,占总面积的92.02%;建设用地 146878.6亩,占总面积的3.06%;未利用地 235747.3亩,占总面积的4.92%。农用地中耕地621671.8亩,占14.09%;园地7676.4亩,占1.08;林地3505931.6亩,占79.43%;牧草地13.9亩,占3.17%;其它农用地98593.7亩,占2.23%。建设用地中交通运输用地11925.6亩,占8.12%;水利设施用地18094.1亩,占 12.3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116858.9亩,占 79.56%。
2003年比2002年,灌溉水田减少了685.2亩,望天田和旱地减少了19357.1亩,耕地面积共减少了20042.6亩,园地面积减少了455.3亩,林地面积增加了23836.2亩,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减少了260多亩,年末农用地总面积4416741.6亩,比上年增加了3070.2亩;建设用地147375.7亩,增加了4.1亩;未利用地232180亩,减少了3567.3亩。
水力
洋县有江河面积2675亩,塘库面积10653亩。地表水年径流量13.8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4.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6.44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5万千瓦。
矿产
洋县矿产较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16种。钒钛磁铁矿总储量4507.3万吨,膨润土5711.6万吨,石墨1000万吨,石英100万吨,石膏2815.7吨,石灰石90亿吨,粘土2503.3万吨,沙金约282公斤,还有铜矿、硫铁矿、矽线石、长石、稀土、电气石、熔炼水晶、花岗石、大理石等。
植物
洋县境内植物品种繁多。有铁杉、冷杉、红豆杉、银杏、香樟等乔木树种72科152属321种,活立木蓄积量1689.5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929万立方米,年生长量约36.8万立方米。有天麻、杜仲、厚朴、枣皮、黄姜、绞股蓝等中药材469种,其中2002年发展中药材8.2万亩,2003年发展中药材4.4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其次有玉米、黄豆、蚕豆、高粱、大麦、芝麻、花生和薯类等。
动物
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兽类20多种,鸟类3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10多种,鱼类15种,昆虫类30余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朱_(红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扭角羚)、金钱豹、白冠长尾雉等6种。尤以世界珍禽——朱_,闻名全球。1981年5月曾在本县四郎乡金家河、八里关乡姚家沟首次发现,当时仅7只,止2003年底,朱_种群数已超过400只。二级保护动物11种,有:狗熊(黑熊)、鬣羚(苏门羚、明鬃羊)、猕猴、岩羊(石羊)、灵猫(大灵猫、九节狸)、水獭、大鲵(娃娃鱼)、锦鸡(金鸡)、红腹角雉(野鸡)、长耳_(猫头鹰)、雀鹰(鹞)。
旅游
洋县地处汉江之滨,青山碧水,风景秀丽。境内可开发的旅游项目繁多,现已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有:世界珍禽朱_生态园游览区,古柏环绕的龙亭蔡伦墓祠和蔡伦纸文化博物馆,金碧辉煌的智果寺藏经楼,松青竹茂、四季如春的石关青武山(青山观浏览区),群峰竞秀、层峦叠翠的华阳森林公园(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古朴雄伟、结构精美的开明寺塔。傥滨公园正在筹建之中,还有风光旖旎的两角山、金鸡山,“宫殿锁烟霞,流泉万壑幽”的丰都山,“雷向江中驱乱石,水从天上倒狂澜”的黄金峡奇观等待开发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和自然风光旅游项目。
地方特产
黑米,洋县种植黑稻米,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自西汉汉武帝时代开始,直到清朝末年,洋县黑米均是向帝王进献的贡米。 洋县黑米色泽乌黑,内质色白,煮成粥为深棕色,味道浓香,营养价值甚高。据1981年陕西省粮油检测站化验分析:黑米含蛋白质8.5%,比普通大米高1.7%;含赖氨酸等8种氨基酸,比普通大米高15%。另据商业部有关部门化验分析:黑米每百克内含维生素B10.21mg,B20.16mg,含脂肪2.8%,另外含磷、钙、铁、锌等无机成分也比较高。
2021年4月,洋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0年11月,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洋县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洋县为首批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洋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洋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十五军))。
2019年3月,洋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8年2月,洋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1.关于烤全羊的诗句,诗词
在《诗经·大雅·生民》中,有烧烤羊肉的记载。
古人谷熟而祭,在祭祀时,“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羝,即公羊。軷,即剥,指剥羊的皮。
载,是语气助词。
燔,即将肉放在火里烧炙。
烈,毛传:“贯之加于火曰烈。”
即将肉串起来架在火上烤。
兴,即兴旺。
嗣岁,即来年。
这句诗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取一只公羊,剥皮之后,把羊肉串起来,放在火上炙烤。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祭祀上苍,祈求明年有个好收成,即“以兴嗣岁”。
扩展资料
写烤羊肉串的色香味形味形的句子
羊肉色泽酱红,麻辣鲜香、油亮,不腻不膻,外酥里嫩,肉质鲜美,别具风味。
色泽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肉嫩可口。
羊肉串是近几年来流行很广的大众饮食,基本上没有淡旺季之分,如果在天气炎热的南方,冬天的生意要更好一些。
羊肉串特写烧烤可以说是从新疆的烤羊肉串普及开来的,通过不断发展,烧烤的风格结合地域特色有了创新和变化,品种呈多样性,除了羊、牛、鸡、鱼等许多肉类之外,许多蔬菜水果也可以拿来烤。
烤羊肉串的吃法只撒辣椒和孜然两种作料,但演变后的烧烤一般都会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消费者口味调配佐料。
烧烤的工具根据方法的不同有很多种,如明火烤、炭火烤、炉烤、泥烧、竹烤、铁板烧等都算是烧烤的范畴。
常用的炭火烧烤所用的工具有:烧烤炉、碳、钎子、刀、鱼夹、牙签等等。
市面上常见的炭有:易燃碳、木炭、机制炭三种。
易燃烧烤炭的表面有一层易燃层,比起普通木炭要容易引燃,缺点是较贵。
普通木炭优点是便宜,缺点是大小不一,烧烤时火力不均,燃烧时间短,烧烤的过程中须加炭。
机制烧烤炭是由炭和煤混合而成,压制成中空的多棱形,这种烧烤炭大小均匀,燃烧时间长,火力均匀,无烟,价格不贵。
很多专业烧烤店选择的都是这种烧烤炭,缺点是不宜引燃。
2.描绘烤全羊的词句描绘烤全羊时可以介绍它,烤全羊,是一道地方特色菜肴,源于蒙古族。
烤全羊是目前肉制品饮食中最健康最环保最绿色的美食了,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颇为适口,别具一格。烤全羊介绍 烤全羊,是一道地方特色菜肴。
源于蒙古族,是内蒙古和新疆少数民族膳食的一种传统风味肉制品 。色、香、味、形俱全,别有风味。
据考古资料证实:在发现河套人(鄂尔多斯人)牙齿化石的附近地区,发现了古代人类使用火的灰烬;而且还有(元史)记载,12世纪时期的蒙古人"掘地为坎以燎肉";到了13世纪(即元朝时期),肉食方法和饮膳都已有了极大的改进。《朴通事。
柳羔羊》对烤羊肉做了较详细的记载:"元代有柳羔羊",于地做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箅盛羊,上用柳子盖覆上封,以熟为度。"不但制作过程复杂讲究,而且还用了专门的烤炉。
至清代,各地蒙古族王府几乎都以烤全羊宴招待上宾。烤全羊的关键:烤全羊的制作要求严格,必须选用 1~2岁的内蒙古白色大环保碳头羯羊,经过宰杀、烫皮、煺毛、腌渍、调味后,再挂入烤炉内,封住口用慢火烤成熟,成品色泽黄红、油亮,皮脆肉嫩,肥而不腻,酥香可口,别具风味。
烤全羊的注意事项:烤全羊最好用选用以果木或落叶松木屑为原料,工艺上主要是把木屑经机器高温、高压成型后,再送入炭化炉内炭化而成的机制木炭最好。整个生产过程中无须添加任何东西,属环保产品范畴。
市面上销售的木炭,主要有六角形中心有孔和四方形中心有孔两种形状。机制炭作为传统木炭(传统木炭:以树木为原料,烧制而成。
3.关于烤食物的诗句1、东坡肉:苏轼贬官黄州时,写下《猪肉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2、羊肉泡馍:苏轼写诗:“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古代称羊肉泡馍为羊羹。
3、腌笃鲜:金农有诗:“夜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买来配煮花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腌笃鲜是江浙一带著名的本帮菜.
4、种菜烹调:宋人有词:“自种畦中,腌成瓮里黄齑(读jī音,指酸菜)。肥葱细点,香油慢煼(同炒),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这是描写在自家菜园自得其乐的画面,其乐融融,令人向往。
5、撒子:陆游在《剑南诗稿》中曰:“陌上秋千喧笑语,担头粔籹簇青红。” 粔籹读jù nǚ音,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撒子,由中原传到东莞后,为莞人喜爱并成为东莞传统贺年食品之一。其中陆游所说“簇青红”,说明人们还把部分糖环还加上花米红染成好看的红色以示喜庆。
6、刀削面:民间有顺口溜形容“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7、酸梅汤:清代的郝懿行写得《都门竹枝词》写到“底须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然凉;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老北京们在儿时常听到手敲冰盏的清脆声音,“泠泠有声,清远而浏亮”,那是卖冰梅汤的在走街串巷。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碗,“透心沁齿,如甘露洒心一般”。
8、驴打滚:北京传统小吃,用豆面、糯米粉、和红糖豆沙馅制成,《燕都小食品杂咏》:“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
9、煮干丝和水晶肴肉:说起扬州,除了传说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风光,还有扬州大厨们引以为傲的大秀刀功的煮干丝,将豆干劈成片再切成丝的过程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俗语说扬州人早晨皮包水,就是指扬州人早晨去茶楼喝茶再吃上一碗煮干丝。《望江南》词中写道:“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毕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这首词说得正是扬州人日常生活的写照。
4.描写美味佳肴的诗句有哪些描写美味佳肴的诗句如下:
1.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解释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必须痛饮醉倒。
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____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解释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3.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____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解释你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
4.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解释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5.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解释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解释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7.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____韦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解释既然有酒可喝再怎么样也得打起精神来,人生能有多长呢?
8.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____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解释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9.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____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解释虽有花枝却无人佩戴,虽有美酒却无人劝酒把盏,纵然醉了也无人照管。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解释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5.形容美味佳肴的诗句1、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清代符曾
译文: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2、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宋 苏轼 《惠州一绝》
译文:罗浮山下,可以显示四季的春天景色,卢橘和杨梅,依次开了起来,每天都可以吃三百粒的荔枝,没有辜负自己可以一直可以作为一个岭南人。
3、茅针香软渐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红。——宋·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
译文:藏在绿茎内尖尖的茅草,将要开花白白的花苞清香爽口。饰有饕餮纹的食物盛器被染红了。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宋代:陆游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5、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猪肉颂》宋代:苏轼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6.有关于羊的诗句形容羊的古诗词有:《渭川田家》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秋思》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桑竹成阴不见门,牛羊分路各归村。前山雨过云无迹,别浦潮回岸有痕。
《君子于役》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1]?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日暮》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苏武庙》年代: 唐 作者: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日暮》译文 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
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花白的头发与明亮的灯光辉映,灯花何必溅着斑斓的火花报什么喜讯。
注释: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
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
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
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用拗句。
“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有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
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
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
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象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
(《姜斋诗话》)王夫之对杜诗的评语也恰好阐明本诗的艺术特色。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嗔怪灯花报喜,仿佛喜兆和自己根本无缘,沾不上边似的,这样写确实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本文链接:http://www.frpt.cn/tqyb/800.html
免责声明: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刻删除。